這一年,放眼當今世界,各種思想文化交流、交融、交鋒更加頻繁、迅速。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、政治實力不斷提升,對外傳播中國聲音,展現中國形象,在國際大事中發出中國聲音,講好廣東故事成為中國及廣東對外傳播的迫切要求。
  這一年,廣東在海外傳播方面採用雙管齊下的措施,將軟硬實力相結合,並且結合廣東當地特色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,在經濟、文化等方面多層次、全方位地展示了廣東的綜合實力。
  過去的一年,中國的經濟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,但當年年初廣東亮出的成績依然讓人為之震撼。2014年1月1日新華網刊文:中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橫空出世。廣東成為全國首個GDP超6萬億元人民幣的省份,GDP也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。2008年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為廣東這個出口大省帶來重大的挑戰,但廣東的經濟仍然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。
 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重鎮,廣東一直以來在經濟發展中走在前列,引領潮流。2014年,廣東大量的經濟規劃、發展、招商引資等實際活動,透過海外全方位、細緻的傳播,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。
  過去這一年,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、政治實力不斷提升,對外傳播中國聲音,講好廣東故事,在國際大事中發出中國聲音,成為中國及廣東對外傳播的迫切要求。廣東在海外傳播方面多管齊下,將軟硬實力相結合,並且結合廣東當地特色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,在經濟、軍事、文化上多層次、全方位地展示了廣東的綜合實力。
  2014年1月,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,首次邀請在粵投資、工作、居住或祖籍在粵的10名華僑列席。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雷於藍表示,此舉是廣東省情和僑情的必然要求。粵籍僑胞多年來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頗多,如此傾聽僑聲、匯聚僑力,更能凝聚僑心。
  2014年5月,在華工參建美國太平洋鐵路150年之際,南方日報採訪組從江門到美國,沿著當年的鐵路線再尋“沉默的道釘”,還原鐵路華工的奮鬥史。這段歷史也將寫入正在編纂的《廣東華僑史》中,曾經被忽視的道釘,終會被歷史銘記。
  2014年6月,由廣東30多名媒體記者組成的海外聯合報道組兵分五路,前往亞歐非三大洲的近20個國家,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記憶,細說海上絲路的古往今來。這條海上絲路千年前串起了廣東甚至中國與世界的交往,如今也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貿文化往來,展現中國形象、廣東形象。
  2014年11月19日,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廣州開幕,海內外400餘名華文文學界人士及專家學者與會。會上,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認為:隨著“中國熱”“漢語熱”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升溫,全球海外漢語學習者超過1億人。
  2014年12月8日,粵東首個國家級試驗區——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在汕頭正式掛牌。這被外界視為汕頭繼開埠和設立經濟特區後的第三輪發展良機。
  2014年是深化改革的元年,其中包含了敢破、敢立、敢創、敢試這樣四個因素。
  在過去的一年裡,廣東的大事備受世界矚目,廣東也借助這些大事積極謀求對外傳播新方式、拓寬對外傳播新格局,以便深入講好廣東故事,全面展現廣東形象。
  特約撰稿人:
 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吳非
  01月
  傾聽僑音凝聚僑心 省人大首邀10名華僑列席
  2014年1月,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在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,首次邀請在粵投資、工作、居住或祖籍廣東的10名華僑列席。這10名華僑來自全球5大洲、9個不同國家,他們當中有成功企業家、知名學者、傑出僑領、知名文化人士等。從年齡梯次上看,包含了“50後”、“60後”和“70後”,形成一定梯隊的年齡層次,其中還有女性。廣東省人大華僑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戎鐵文稱,邀請工作得到廣大海外華僑的積極響應,他們與其他列席會議的人員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。會議期間,華僑統一編入相應代表團,參加審議活動和發表意見。
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雷於藍表示,邀請華僑列席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,是廣東省情和僑情的必然要求。近年來,華僑不僅積极參与和支持廣東經濟建設,還期望能直接瞭解、參與廣東社會政治活動,廣東此次開創性地邀請華僑列席會議,為他們的參政議政創造了積極條件。
  點評
  傾聽僑音凝聚僑心 省人大首邀10名華僑列席
  廣東是中國第一大僑鄉,祖籍廣東的海外華僑華人共有3000多萬,約占海外僑胞總數的2/3。目前,在粵創業發展的留學回國人員達5萬人,2008年以來廣東省引進的230個科研團隊、600多個治理項目中,大部分是華僑華人的團隊和項目。廣大僑胞一直以來積極關心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,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邀請華僑列席省一級的代表大會,這是推進省人大工作與時俱進的嘗試和創新,充分體現了省委、省人大、省政府對華僑和僑務工作的重視。充分聽取他們對廣東省經濟社會建設的意見和建議,激發華僑愛國愛鄉的熱情,傾聽僑音、凝聚僑心、吸引僑智、彙集僑力,為實現我省“三個定位、兩個率先”總目標發揮重要作用。
  05月
  廣東華工“道釘”載入美國榮譽榜
  2014年5月10日,在美國首條跨州鐵路當年的合龍點——美國猶他州奧格登市,舉行“金釘節·首條橫貫美洲大陸鐵路竣工145周年紀念活動”的儀式上,華人代表被活動主辦方邀請優先合影,以彌補當年無一華工參加合龍儀式合影的遺憾。
  過去的150年中,尤其是受美國“排華法案”的影響,華工的事跡無論在自己的家鄉還是美國鐵路沿線,都模糊不清。他們多數來自廣東,為修建鐵路灑下血淚甚至付出生命;他們就像“沉默的道釘”,默默奉獻卻不可或缺。在華工參建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150年之際,南方日報採訪組沿著當年有關鐵路建設的線路行走,從江門僑鄉到美國,再尋“沉默的道釘”,還原鐵路華工的奮鬥史,迴首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真相,挖掘勤勞、智慧、堅韌、開拓的道釘精神。而以這些粵籍鄉親為主的美國鐵路華工歷史,也被列為由廣東省委、省政府組織修編的首部《廣東華僑史》的重要部分。
  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市紀念活動儀式現場,由《廣東華僑史》編修工作領導小組、廣東省僑辦、南方日報派出的專題調研採訪組,與300名華人一同親歷這一刻。此前,美國勞工部還舉行紀念儀式,將19世紀在美國修築跨州鐵路的華工載入榮譽榜。
  點評
  150年前,一枚道釘第一次在華人手中的鐵鎚下,被打進美國首條跨州鐵路的鐵軌。然而,作為這條鐵路最艱險路段的主要建設功臣,他們後來卻像鐵軌上無數道釘一樣被忽視。150年後,這一枚枚被歷史塵埃所磨蝕的道釘,終於被擦亮。
  2014年是美國首條跨州鐵路通車145周年。1864年起,超過1.2萬中國勞工遠赴美國修建跨州鐵路中的中央太平洋路段。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當時的四邑一帶,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如道釘般踏實而卑微,卻為美國及中國僑鄉發展作出巨大貢獻。
  美洲大陸鐵路的建設與華工的貢獻密不可分,但長期以來,尤其受到美國“排華法案”的影響,鐵路華工的事跡被普遍忽視,華工在鐵路建設時期和之後的生活待遇上也始終存在問題。對於這一段歧視華工的問題,當時的華裔勞工部部長趙小蘭、華裔國會眾議員趙美心非常關心,最終促成2011年美國參院通過議案為1882年排華法案道歉。
  06月
  重走海上絲路 細述古今記憶
  2014年6月29日,廣東“探訪海上絲綢之路”海外聯合報道啟動儀式在廣州天字碼頭“南海神”號船上舉行。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動脈,是一座溝通東西方商貿與文化往來的重要橋梁,也是一條和平與發展、友好與包容、開放與繁榮的文明之路。廣東作為海洋大省,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、港口最多、航線最廣的省份之一,也是接受海洋文化最直接、最豐富、最充分的省份。
  由30多位媒體記者組成的海外聯合報道組兵分五路,前往亞洲、非洲、歐洲近20個國家,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記憶,細說海上絲綢之路的古往今來。聯合報道組沿路探訪港口、古跡和博物館,與歷史展開深度對話,尋覓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的歷史淵源;同時走訪當地政府、企業、華人社團,記錄當下廣東與其日益頻繁的經貿文化往來。
  通過本次海外聯合報道,喚起人們對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憧憬和期望,續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。
  點評
  以古鑒今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常用方式,海上絲綢之路不但為中國擴展了經貿發展的鏈接,而且為中國帶來幾百年的海上安全。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之上,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出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到東南亞國家,穩定了區域安全。
  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不但涵蓋東南亞國家,還有南亞、西亞和北非的國家。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並不是偶然的現象,對於東南亞、南亞、西亞等地國家不僅採用經貿走出去,讓廣東產品成為這些國家對外經貿的主要依靠;而且請進來,讓他們看到中國的整體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實力。
  11月
  守望故土創佳作 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廣州開幕
  2014年11月19日,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,暨南大學、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協辦的首屆“世界華文文學大會”在廣州開幕。本次盛會規模宏大,共有來自世界五大洲、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內外文學團體40餘個,華文作家、學者300多人,其中更有許多享譽海內外的作家、學者,如張炯、饒芃子、劉斯奮、吉狄馬加、嚴歌苓、陳若曦、尤今、張曉卿等。
  大會以“語言尋根、文學鑄魂”為宗旨,旨在分享世界華文文學的最新成果,團結世界各地華文作家,推動世界華文文學創作。圍繞“華文文學的文化傳承與時代擔當”這一主題,大會設立了高端論壇和十大分論壇,議題包括“世界華文文學的理論建構”、“華文文學與絲綢之路”、“華文創作論壇:經驗、創新與融合”、“華文詩歌經典化問題對話”、“華文傳媒與華文文學”等文學發展的焦點話題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大會一致通過了《廣州倡議》,並宣佈成立“世界華文文學聯盟”,推動世界華文文學事業發展提供交流合作平臺。
  點評
  人們常說,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,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在傳揚,而有中華文化傳揚的地方就有華文文學在發展。如今,海外華僑華人已達6000多萬,遍佈全球各地,世界華文文學也隨之全面開花。
 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,全球範圍內的“中國熱”、“漢語熱”持續升溫,利用這一有利契機掀起一股“華文文學熱”也成為海內外華文作家共同的心愿。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正是在此背景下舉行,希望為海內外華文文學界人士搭建一個聯誼、交流、合作、發展的平臺,促進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與繁榮,推進中華優秀文化在全球的傳揚。
  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在會上表示,廣大海外華文文學作家根植異域,守望中華故土,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,在慰藉游子鄉愁、溫潤僑胞心靈的同時,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魂,豐富著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,也培育著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之花。華文文學作用獨特,華文作家大有可為。
  12月
  聚集海外潮人力量 華僑合作試驗區落戶汕頭
  2014年12月8日上午,粵東首個國家級試驗區——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在汕頭正式掛牌。華僑試驗區被賦予了“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”的重任。外界普遍認為,這是繼開埠和設立經濟特區後,汕頭迎來的第三輪發展良機。
  汕頭特區因僑而立、因僑而興,近代以來,數量眾多的海外潮人鄉親為汕頭開放發展貢獻了重要資源和力量。當前全省正全力實施“粵東西北振興發展”戰略,其中一大重點工作是城市的擴容提質。市域面積僅有2064.4平方公里的汕頭市,在全省排在第十八位,而其常住人口卻達到544.81萬人,是名副其實的地少人多。隨著城鎮化的發展,汕頭城市的擴容提質迫在眉睫。汕頭市委、市政府正狠抓政策機遇,著力規劃建設“海灣新區”,而其核心區——“中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”將大打“僑牌”,繼續集聚海外潮人擁有的豐富資源,打造“中國華僑門戶”,探索構建全球華僑資產管理區域中心,其發展潛力值得關註。目前,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產業發展和政策創新研究深入推進。金融、航天、會展、新材料、文化、總部經濟,以及以大數據產業為基礎的現代信息、物聯網等高端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進駐試驗區,涉及海洋經濟綜合開發等方面總投資290億元的23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,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作為汕頭新的經濟增長極正在加快崛起。
  點評
  孫中山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,鄧小平也說過華僑為經濟建設作出卓越貢獻。
  海外潮人的赤子之心,是華僑試驗區最穩固的基石之一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僑居海外的潮汕同胞已有千萬之眾。正是這種獨特的“人緣”優勢,讓汕頭躋身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列。
  華僑試驗區是面對全體華人華僑的平臺。正因如此,國務院在批覆中明確提出,華僑試驗區要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”,研究建立符合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意願和國際通行規則的跨境投資、貿易機制。另外,試驗區還要成為華僑的家園和落腳點,只有勇於擺脫政策優惠的路徑依賴,敢於突破體制機制上的瓶頸障礙,率先形成可複製、可推廣的經驗,才能擔負起為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、擴大對外開放探索新路的歷史使命。這是國家對華僑試驗區的要求,也是海外僑胞的共同期待。
  策劃:張東明 王更輝 指揮:郎國華 統籌:黃揚華  (原標題:世界眼光 互聯互通 講好廣東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x19exv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